投入巨资治污,却换来劣Ⅴ类水质——广州市环保局公布50条河涌水质情况,有39条河涌水质未能达到我国地表水的最低标准。而2010年举办亚运会之前,广州曾投入380亿元治理城市河涌。如今,这些巨额投入并没有换来期待的效果。河涌治理到底难在哪里?先污染,后治理,要付出多大代价?带着公众的疑问,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。
东濠涌是广州仅存的旧城护城河,一直被认为是广州河涌治理的标杆。而根据广州市环保局公布的检测结果,东濠涌的水质仅为劣Ⅴ类。“标杆”都没有达到及格线,其它河涌状况也不乐观。
部分已治理河涌反弹严重,水质不稳定
近日,记者来到广州市城区东濠涌的亲水平台,河里的水花还算清澈,与过去乌黑发臭的情形相比,河水已经有所改善,但空气中仍然弥漫着一股咸腥味。
东濠涌从广州北部麓湖发源,穿过老城区注入珠江,整治前这里几乎就成了老百姓的排污沟。2010年亚运会前广州市投入10.38亿元对该河涌中下游进行整治。
作为“治污标杆”的东濠涌为何在此次检测中水质仅为劣Ⅴ类?广州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、副局长谢明说,主要是因为氨氮指标为2.16毫克/升,超出Ⅴ类水标准2.0毫克/升0.08倍,其余8个监测项目全部符合或优于水环境功能区(地表水Ⅴ类标准)要求。
广州市水务局内部人士表示,广州河涌水质总体趋向好转。广州亚运会前治理完的河涌达到81条,当时的标准是不黑不臭,水质透明。他也承认,最近两三年,河涌水质并不稳定,丰水期好、枯水期差,晴天时不错,下雨天又黑又臭,有些河涌的确反弹严重。
在水网密集的珠江三角洲,如果把珠江看作是主动脉,那么广州的231条河涌及其连带的支涌就是血管及毛细血管。由于河涌治理难度大,一度有人提出,干脆把河涌加盖变成暗涌,不但省钱省事,还可在河涌上修建停车场。但因为这个方案可能对整个珠江水系造成毁灭性破坏,遭到了人们的强烈反对。不过,想要把河涌彻底治理好,难度确实很大。
分段截污整治效果打折;“治理一条河涌要拆一个村”
380亿元的投入为何仅让河涌从以前的黑水臭水“提升”到劣Ⅴ类水?
面对公众质疑,参加东濠涌整治的工程设计人员回应说,河涌上游已被覆盖成为暗渠,所以整治方案是将上游来水整体截污。下游河道整治后,来水靠水泵从珠江里抽水上来并经净化处理后形成循环,仅此一项每年电费就花费五六百万元。晴天时东濠涌的水质优于珠江水,雨天时则会受到雨水和溢流污染。而东濠涌的彻底改善,还有待于上游整治。
记者翻阅广州河涌治理资料发现,广州中心城区的231条河涌有198条需要截污和治理,其中143条已开始治理,而绝大多数都是下游截污、上游没截,主涌截了、支涌没截。而且,没截污的都是房屋密集区,改造与拆迁难度巨大。
据了解,亚运会之前,广州市计划投入145亿元建设污水管网治理河涌,实现“雨污分流”,但老城区和城中村根本没有污水管网铺设的地方,所涉及的征地拆迁又是难上加难,最后只完成40亿元工程量。
对此,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,亚运会之前,“能够做的都做了,做不了的都是硬骨头”。按照方案,“治理一条河涌要拆一个城中村”,整治水污染就要将广州老城新城翻个遍。大拆大迁地治理河涌,一方面政府财力不允许,另一方面征地拆迁也不是想拆到哪就能拆到哪的。
揭盖复涌——8亿工程预算遇到10亿拆迁成本
以东濠涌治理为例,已经做好的东濠涌南段工程,综合整治总长度为3744米,涉及拆迁户数1153户,拆迁面积5.5万平方米,拆迁费用约6.8亿。
东濠涌二期工程的最初方案是对已经加盖的2.62公里暗涌部分进行“揭盖复涌”,也就是把以前覆盖在河涌上面的盖子去掉,恢复河涌的本来面貌。
采用这样的方案,主要是考虑到河涌加盖变暗渠后,污染物直接排到珠江,污染问题仍然没有解决。而揭盖复涌后,河涌清淤复绿,不仅避免破坏珠江水系,还有望恢复岭南水乡独有的美景。
这个方案的实施难度很大,涉及拆迁的有415户40759平方米,按现在24900元/平方米的价格算,仅拆迁补偿一项就高达10亿元。而该工程的整体预算也仅为8.35亿,拆迁补偿费用预算只有4.75亿元。
这样高昂的成本让广州市不得不做出调整:暗涌不再揭盖复涌了,由此拆迁面积缩减至12户800平方米。
即使按原方案征地拆迁,东濠涌的治理也没有到头。东濠涌上游还有一条支涌孖鱼岗涌,如果实施揭盖复涌,按年初的补偿标准,3公里多一点的支涌治理总预算高达16.3亿,其中绝大部分也将用在房屋征收拆迁上。
记者调查发现,流经广州市区的每一条河涌都带着若干支涌,如石井河支涌多达65条。如果每一条支涌都要揭盖复涌,难度之大不在于工程和技术,更在于旧城改造、城中村改造,在于征地拆迁。
“深隧水库”方案仍需投入,效果尚待检验
地面上拆迁不了、浅层污水管网建设有困难,广州河涌治理如何突破困境?广州市水务局相关人士透露,广州正在积极筹划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,寄希望于开发地下空间,解决河涌污染问题。
按照设想,广州将沿珠江河道开凿一条长达30公里的主隧道及6条总长60公里的支隧道,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,另衔接大沙地、猎德和大坦沙三个污水处理厂,配以浅层渠箱等设施,形成广州地下“条型水库”。旱季和小雨时,深隧作为部分污水输送通道;中等雨量时,深隧发挥调蓄治污功能;大暴雨时,深隧系统发挥防洪排涝功能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水资源专家王浩认为,老城区房屋密集、拆迁问题突出,地下空间已经被各种管线占领,再铺设另外一套管道的可能性很小,从这方面讲,深层隧道排水系统更符合实际。
不过,深隧工程总投入也高达250亿元。广州市水务局相关人士表示,由于避免了大拆大迁,深隧工程比建设浅层污水管网造价低。比如,在东濠涌流域实施雨污分流,需要投资16.13亿元,而建设深层隧道,投资将降至7亿元左右。
目前广州第一条深隧试点就定在东濠涌。这条深层截污隧道北起孖鱼岗涌,南至珠江,长约1.8公里,设计直径为6米(内径5米),规划深度为30—35米,主要收集该区域8平方公里流域的合流污水。
深层隧道能否终结广州河涌治理的烦恼,效果还有待检验。
在采访过程中,有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,城市河涌污染是多年累积的结果,想要让已经变成排污渠的河涌重现绿色,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,也不是仅靠巨额投入就能达到。